9月17日,“2025年全国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数据产品集中上市仪式暨县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圳举办。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39个县(市、区)的政府与企业代表260余人参会,见证一批代表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成果的数据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阶段。
十一项数据产品集中上市
本次活动由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华南数字产业集团等单位共同主办。活动现场,富平小柿人、靖宇人参、宝应湖大闸蟹、肯特AI游客智慧感知系统数据集等十一大数据产品获颁上市证书与牌匾,标志着这些深度融合地方特色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数据产品推向市场流通。
这些产品不仅承载地域文化与产业特征,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品牌提升、溯源管理、消费体验优化和产业协同,为传统农业、文旅与大健康产业注入新动能。例如“富平小柿人”以拟人化设计传递柿子文化,“靖宇人参”推动道地药材品牌高端化转型,“汉寿甲鱼”以其独特的养殖生态和肉质鲜美享誉天下,“新晃黄精”有机环境长出的道地高皂苷天人共享的药食同源产品,“肯特AI游客智慧感知系统”则提升文旅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构建县域数字经济系统化支撑体系
活动现场,华南数字产业集团现场发布了五大创新平台:
深圳市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平台,构建“深圳—县域”产业资源对接通道,支持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
一县一景平台,依托数字孪生与AR技术,整合全国2845个县域+港澳台地区文旅资源,推动数字化体验与推广;
找数168平台,打造全国数据产品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提升数据产品流通与使用效率;
县域可信数据空间,打造县域数据归集治理、价值共创、市场化流通的核心数据基础设施;
“DRAL四位一体”产业创新生态平台,融合数字经济、机器人、AI与低空经济,构建县域创新示范体系。
上述平台从资源链接、文旅推广、数据交易、可信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多维度,为县域经济提供系统化数字支撑,助力实现从单点赋能到系统赋能的关键跨越。
深化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
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会长倪春洋谈到,数据要素已成为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中国县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冯全普博士、深圳市深圳标准促进会副理事长刘彦岷、中国旅游设计院院长郑建平等嘉宾,分别从标准建设、文旅创意、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区域合作等角度,分享数字化实践路径与前沿趋势。华南数字产业集团董事长涂强表示,集团将继续深化“平台+运营+服务”模式,推动县域从“单点赋能”走向“系统赋能”,真正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本次活动通过产品上市、平台发布、生态签约与高端研讨,系统展示了数字经济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与广阔前景。随着数据产品持续运营、平台功能迭代与合作项目落地,一批批具备地域特色、数字基因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业态将加速涌现,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方案”,助力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实现系统化、生态化发展。